→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67期       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编印

          

本期要目:

 

★怀柔奏响“田园文化经济”交响曲

★新设专业正当其时  河南农大“村官”专业

招生爆满

★国家图书馆的“换骨”与“脱胎”

★北京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纪实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巡礼

★怎样办好“农”字头职业院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建设

示范院校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京郊动态

大棚里“长”出好日子

——大兴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纪实

 京郊日报通讯员   田宝印   李永晖

   


一幢幢高标准大棚、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方连片;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滴灌、微喷等现代农业设施一应俱全;一批掌握了嫁接栽培等新技术的农民,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土专家”……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大兴区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不久前,市委书记刘淇到大兴区调研时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两手抓”,在做好奥运筹办工作的同时,集中财力,发动群众,全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保持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兴区委、区政府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成为北京市设施农业“两区两带多群落”规划布局中的南部设施生产区。目前,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8.9万亩,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1.3%,居京郊之首。

政府补贴村民建大棚

在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村民巴红春站在自家的钢架大棚前掐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亩钢架大棚区里补助4000元,镇、村补助2000元,自己购买棚膜、草帘等花费近2000元,家里建起7个大棚,种植精品西瓜和蔬菜,一年少说也收入6万多元。”种一亩露地蔬菜农民平均收入2200元,种一亩塑料大棚蔬菜农民能挣6000多元,种一亩温室蔬菜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是8000多元。为了进一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大兴区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大兴区制定出台了《保护地建设补贴实施方案》,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从2005年开始,对新建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标准温室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当年新增保护地2.74万亩。2006年,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新建保护地设施面积在30亩以上的连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按设施面积分别给予每亩5000元、3000元的资金补贴,当年新增1.4万亩。2007年,大兴区又启动了刘礼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农业采摘园的建设,使农业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示范三大功能。三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21亿元。

今年,大兴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功能和景观效果,投资近1亿元,对庞安路进行全面改造和开发,建设集观光采摘、旅游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高科技农业示范精品展示、休闲健身、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大道——“瓜乡大道”。

据了解,“瓜乡大道”全长13.5公里,沿途经过庞各庄镇、魏善庄镇和安定镇,涉及19个行政村,4000余农户。从瓜乡桥向东,沿途1.5万亩设施保护地西瓜成方连片,沿线绿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大道两侧,建有展现瓜乡风情、造型新颖的销售港湾和休闲销售中心11处,面积从2500平方米到12000平方米不等。除设有停车场、销售厅、管理房、卫生间等设施外,还建有高科技精品展厅和日光温室,方便游人观光、采摘、购买瓜果。

据悉,“瓜乡大道”一期完工以后,还将向东经过古桑园,再向东南直至采育万亩葡萄观光园延伸,向西将延伸至永定河观光产业带。届时“瓜乡大道”将成为横贯大兴东西,辐射周边地区,长度约50多公里的农业产业观光带,带动周围各种蔬菜、瓜果产业的有机生产和有机农庄建设,成为展示大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走廊。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在大兴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菜花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时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经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大兴区超前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目前,已在5个镇、6个村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准灌溉、液肥精准施用、静电精准喷药……16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上,全程监控瓜果菜花生长过程,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

据估算,大兴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30%。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减少农作物因温度、湿度不适而发生的病虫害,鲜花达到出口品质的比率提高了20%

农委主任汪宝国介绍说,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大兴在农业管理、信息化、院区合作良好的基础上,把目光瞄向高端、高效的精准农业,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截至目前,市、区、镇三级政府已为技术开发、项目推广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大兴正在筹划着在更大范围推广精准农业。预计明年底全区示范推广农田达到四千亩,带动三万农户应用精准农业技术。

大兴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将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每年发展1.5万亩左右,并在六环路以南形成磁大路蔬菜产业带、民安路蔬菜产业带、刘礼路设施瓜菜产业带和庞安路瓜菜产业带四条瓜菜保护地产业带,使全区农业设施总面积达到15万亩。

大棚里长出好日子

“同样是种两亩油菜,去年在露地上建了大棚,收入就由六千变成一万五了。现在村里正在建350亩温室,我还能包上一个,温室可比大棚来钱多了,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大兴区北蒲洲营村农民望着大棚里碧绿娇嫩的油菜喜滋滋地说。

如今,像赵阳一样种植大棚的农户在大兴已有3万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今年15月,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3元,同比增长25.5%

“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我们村共投资500万元建了100座日光温室,平均每座收入1.5万元。”郭家务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郭家务村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可是个人投资力量有限,多数村民一直种着露天菜,没有能力建大棚。依靠优惠的补贴措施,村里建设标准日光温室,全村30余户农民承包了温室。村党支部在农业技术上、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和保证,村民阎青林掐指算了算:“过去种一年菜,每亩只能收入5000元。现在有了日光温室,冬天也不闲着,一年的收入少说也能有8000元。”

西黄垡村是京南闻名的大棚村,村里共建起了钢架大棚1000个,日光温室150个,达到人均一棚。村里大棚种植多的户最高收入达到了20万元,种得少的户也能挣3万多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村民们找到了一条长期致富的好路子,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咱可赶上了好时候,区里、镇里出钱出力帮咱建大棚。咱以后在温室里种菜,鸟枪换炮了!”一个村民乐呵呵地说起了生活的变化,“现在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也不做早饭了,在村口买点吃的,然后就到‘大棚’里上班去了。”

为帮助农民打开市场,大兴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市场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拓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农民合作组织在连接农产品产、供、销环节,衔接市场与农民,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风险共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共有各类镇、村级合作组织12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农户3.9万户。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0家,100多个产品通过了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

此外,大兴区还自主开发了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搭建了一个集农业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网,同时链接了本区3个专业网站和20个农业企业网,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专家之间的桥梁,农民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上网与专家对话。

大棚变成农耕休闲园

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大兴区以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设施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提高人居生活品质为依归,打破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两大驱动“引擎”,开发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之间互动互融,不断拓展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农业生产为大兴造就了30万亩的果园,57万亩的农田,占全区面积的56%,任何一个钢筋水泥城市都要艳羡的绿,包裹着大兴新城。就是那一望无际的绿海,其创造的生态价值要比自身经济价值高出几倍、几十倍。

这片绿中,产出的西瓜、梨、葡萄,无不是沁人心脾的甜。

北京的南菜园、南果园堪称绿海甜园。

过去的农业,卖的甜的果、绿的菜,几十万农民以此为生。而现在,大兴农业已经跳出了过去简单的生产功能,正在拓展更高一级的生态和生活功能,大兴正在绿海甜园中创造新的现代都市发展空间。

绿海成就了生态大兴。目前,大兴区农田林网化面积已达100%,全区林地总面积超过45.9万亩,建有万亩规模以上林地2处、千亩以上规模林地12处、林木覆盖率达到30.24%。大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去年大兴区还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甜园营造着闲适的生活。周末,大兴区庞各庄镇的红薯大棚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拿着镐头、铁锹刨地的可不是当地农民,来的都是城里人。传统的采摘已经不过瘾,挥着锄头,汗湿衣衫,城市居民在农活体验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大兴区旅游局局长何立楼指着翻修一新的王立庄果园兴奋地说:“我们对有条件、有特色的农田都进行‘精雕细琢’,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市民休憩的家园。市民来大兴不仅能观光、采摘,更能体验田园文化的意境。”

在果园四周扎上竹篱笆,门前立起竹牌楼,两侧挂上红灯笼,犹如都市中的庭院,花的钱虽然不多,但却渗透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意境。目前大兴区已包装了150多个各类蔬菜园、西瓜园、精品梨园、桑葚园、花卉园。据统计,每年来大兴体验田园生活的中外游客达百余万人次,总收入近6000余万元。

大兴区农委主任汪宝国说,我们是站在城乡统筹的基点上谋划农业发展,传统农业是农民摘果卖给城里人,而都市型农业正在把大兴多年积累的绿甜资源赋予生态价值,文化内涵,把大兴以外的人引进来,使之成为吸引商贾,展示形象的金色“名片”。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赋予了大兴农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设施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平台的建立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它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难以估量。

设施农业为市场提供更多安全农产品。为确保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的安全,大兴从去年起正式推出质量追溯平台,为农产品建立电子档案。与农产品有关的生产、加工、销售、检测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全程质量追溯。登录“乐平西瓜网站”,将20位的追溯号码输入系统,西瓜品种、生产日期、产品等级、质检结果等一一出现在眼前。经理冯乐平高兴地说:“质量追溯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障,还提升了公司信誉,交易量比以前增长20%。”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触摸屏、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查出这些葡萄产自哪块田、施过几次肥、浇过几次水、质检结果如何等六项信息。

据了解,全区共有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4家,有113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标准化基地建立了质量追溯平台,包括蔬菜、果品、生肉等八大类50余种农产品实现了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实行追溯的农田面积超过3万亩,累计在包装箱、盒上使用追溯标签近500万枚。

设施农业为农民提升素质搭建了平台。生产方式转变带来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民技术培训由过去要你学变成我要学,无论是外出参观考察还是技术培训,农民都主动报名,踊跃参加。在设施农业建设中,该区充分利用104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城乡统筹科技对接,实行院区合作,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的博士、专家与农民实现零距离。三年来,农科院博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在博士、专家的帮助下,先后引进甘薯、蔬菜、花卉等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推广水处理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新型农业技术130余项。针对大兴西瓜、蔬菜、甘薯、花卉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已培训农民9万多人次。庞各庄镇东黑垡村农民张振祥高兴地说:“通过参加技术培训、专家进棚指导,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收入。”

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农村和谐稳定。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越是设施农业发展快的村变化越显著,涌现出如西黄垡、北蒲洲营、新安庄、巴园子等一批先进村。

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是西瓜生产专业村。该村在设施农业建设中紧紧抓住曾为满族这一特点,巧打文化牌,把巴园子村全面打造成为一个富含满族特色、满族风情的汉族民俗旅游专业村,实现了从“科技兴村”到“特色富民”的转变。他们出资150万元建设集满族文化展示厅、多功能厅、图书室等场所为一体的村级文化大院。同时,他们还注重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采取专家讲课、民俗户培训、致富标兵现身说法等方式,向村民传授接待礼仪、文化知识,改变群众的生活观念和文明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兴把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固化燃料等绿色能源。礼贤镇黎明村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工程、魏善庄镇李家场村的秸秆气化工程、安定镇佟营村的沼气工程等相继开工,年底完工以后,1500户农民将使用上节能、环保、清洁的能源,告别使用煤炭做饭、取暖的历史。

   (2008年7月2日《京郊日报》)


 

怀柔奏响“田园文化经济”交响曲

 京郊日报怀柔记者站记者   吕晓国  温来升

   


美丽如画的山水,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齐备的田园,果香鱼鲜的农家,还有山水田园间不时闪现的新鲜创意……这一切,无不让城里人艳羡,纷纷远离都市喧嚣,奔向自然,寄情山水,体会身心的宁静、感悟真正的人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文化,古时士大夫阶层的追求,而今却成为城市人群在物质发达后与自然和谐的心享。有人说,“田园文化经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提升,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随着首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自发和自觉间,怀柔正沿着由“山水田园”到“现代田园”再向“文化田园”的发展道路上稳步行进,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内涵,开始奏响“田园文化经济”交响曲。

第一乐章

山水田园:人们心灵的回归,城市人群远离喧嚣的心享,农民就地致富的“聚宝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诗情画意的山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腻烦都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工作快节奏的烦躁,向往陶渊明笔下安逸的山水田园生活。而生态环境一流的怀柔,自然成了城里人寄情山水、放飞心情、享受田园生活的最理想选择。

 如果说,怀柔的景区旅游发端于1983年开发、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慕田峪长城;那么,作为怀柔乃至京郊第一个民俗旅游接待村——雁栖镇官地,民俗接待则肇始于1993年单淑芝、常大妈等第一批吃螃蟹的农家女,是她们让城里人真切感受到了观自然山水、吃农家饭菜的乐趣。而这一年,也恰恰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一年。

随后,雁栖湖、响水湖等一批以自然山水为主的景点和以景区景点为依托的民俗村、民俗户,在怀柔山水田园中不断涌现、发展,而民俗接待也由开始的观山水体验民俗,拓展到冷水鱼垂钓烧烤、果品观光采摘等多种形式。近几年,怀柔民俗接待则由长城脚下的浅山区向北部深山区拓展,涌现出原始次生林区孙栅子、北方水乡——西洋参村东帽湾、八旗文化新村七道梁、项栅子等,使沸腾的山水田园更加“富饶”。

截至目前,怀柔区已发展民俗旅游村32个,其中市级22个,各类民俗旅游经营户3200多户,拥有床位4.5万多张,采摘园500多个近万亩。去年,全区民俗接待超过500万人次,加之旅游景区就业收入,农民1/3收入来自旅游和民俗接待。

特别是虹鳟鱼“游”上餐桌,更是一产和三产融合的范例。目前,全区虹鳟鱼、鲟鱼养殖水面610亩,烧烤垂钓点500余家,虹鳟鱼大多依托旅游直接成为游客口中美食。仅雁栖“不夜谷”内就有54家规模较大的经营虹鳟鱼的宾馆饭店。

优美的自然山水,纯朴的乡村风俗,满足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愿望。上溯三代、五代,大部分市民也是由乡村走入城市的。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是体验,是怀旧,也是寻根。火炕、窗花、对联、灯笼、鞭炮、贴饼子、包饺子,节有节味,年有年味。这种山水田园,恰以浓郁的耕读文化、淳朴的民风见长。而畅游怀山柔水间,漫步阡陌田园中,微风习习,林溪潺潺,给人无限遐想,耳边仿佛响起田园交响曲。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审美……这也正是山水田园给人的感受!

山水田园,对市民来说是休闲的乐园,而对农民来说,则变成了卖“景”赚“钱”的富裕家园。今年清明节是第一个小黄金周,怀柔共接待游客17.8万人次,其中半数以上游客选择了不收门票的山水田园,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万元。

怀柔人深知:山水田园离不开良好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这也正体现了田园文化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和融合性。

怀柔区域面积2128平方公里,但山多,“九分山水一分田”。作为首都北部生态屏障,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把生态建设作为重点,全力做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在怀丰路、红螺山、青龙峡等主要旅游区域大搞彩叶林工程,实现多层次、多色彩的自然景观。目前,全区林木覆盖率75.1%,主要指标均居京郊区县榜首;全区年水资源总量占全市总量五分之一、地表水质量长期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拥有四级以上河流17条、泉水747眼,去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78%

山清水秀空气新,怀柔被誉为“大氧吧”和首都的“后花园”。而今天,当很多地区改造自然山水的时候,历史开始轮回,很多都市人开始追求原生态山水、文化。显而易见,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恰恰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第二乐章

现代田园:山水田园的“都市版”,满足人们既寄情自然山水又享受现代生活的需求

“栗影扶疏现长城,虹鳟游弋流光处。”这是描绘闻名京城的雁栖虹鳟鱼一条沟改造升级为“不夜谷”的美丽夜景。

车进“不夜谷”,过柏崖厂村不远,眼前豁然一亮:一个高约5米,横跨道路两侧的大门光彩耀人,雁栖“不夜谷”几个红字时隐时现,似不断起伏的波浪,体现了虹鳟一条沟正是借助着水的灵气;“水”中还有两条金鳟、虹鳟游弋跳跃其中。沿着路旁太阳能灯光的指引,车进“虹鳟鱼一条沟”,晋阳人家每间客房前都挂着一盏圆柱形小灯笼,院前手持大刀的关老爷在柔和的灯光下也显得可亲了。经过花苑湖,直奔西线的长园养鱼场、山吧、那里、劳模山庄,一直到巴克公社和山中传奇,或是满山木屋的“星星点灯”,或是长廊内外的灯火通明,或是屋顶四框、屋角八线的串灯炫彩,或是满院的圆灯笼、方灯箱,处处亮丽、景景不同;而东线官地、神堂峪和山野等民俗村、饭店也是流光溢彩,让人疑为“山中城市”。

随着旅游休闲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都市人群已不再满足山水田园里简单的吃、住、行了。在游、娱、购上,不再走马观花式的看山看水看庙,希望能感受特色文化,并体验参与其中,在休闲中游玩,在游玩中益智;在住上,不是简单凑和一宿,不仅对卫生环境要求高,还希望能享受丰富的夜生活;在吃上,既青睐农家饭菜又希望精致、色香味俱全。

在景区旅游中,雁栖湖、生存岛、鹅和鸭农庄等参与型、体验型旅游区,则越发受到青年人和家长及孩子的青睐。

近几年,借助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和“三起来”等政策,雁栖虹鳟鱼沟改造升级为“不夜谷”,慕田峪旅游沿线则变身“夜渤海”。

山吧、那里、劳模山庄、山野和顺通、鱼师傅、晓龙瀑、鑫双泉等一批有特色、高档次的吃住接待点受到市民追捧,成为雁栖、渤海两条沟旅游接待的龙头和招牌。而率先进行旧村改造的官地、庄户等一批民俗村不仅道路、供电、上下水、文体设施、卫生环境等硬件条件得到改善,民俗接待户也是“鸟枪换炮”,新建标准间,安装空调、电视和室内洗浴卫生间,火炕则作为特色保留。

说起美食,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怀柔的“养生三宝”——栗、参、鱼。虹鳟鱼有多少种吃法,多数人会说出个七八种,而鱼师傅、顺通等很多饭店却能做出20几种。除了都会做的生鱼片、烤虹鳟、炸鱼排、清蒸、红烧,还有溜鱼片、宫爆鱼丁、鱼肉馅饺子,甚至还琢磨出用虹鳟鱼做水煮鱼、侉炖鱼等。而且虹鳟鱼浑身是宝,鱼头可以做酥鱼头;鱼皮富含胶质做凉拌鱼皮;鱼骨头做烤鱼骨。别小瞧这些菜,不仅新鲜,而且极富营养。鱼老板们真是把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琢磨到家了。

其实,怀柔人不仅做活了游上餐桌的虹鳟鱼,而且正在做活板栗、红薯、红果、大扁、山野菜等农产品。如果说,虹鳟鱼、山野菜由一产直对三产,那么,通过天惠参业、御食园、红螺食品等企业的二产深加工,板栗产品真空袋装栗仁、开口笑,红薯产品营养小甘薯、烤薯片,利用航天高科技设备研发的袋装糖葫芦等休闲食品,不仅满足了国人的口福,还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

还有很多采摘果园,更是引来了大批市民游客。在桥梓镇红莓园,游客轻盈地穿梭于大棚的草莓畦垅,“春节以来,每天都有游客采摘,他们图的是果品的新鲜和劳动的快乐,而我们赚了闲钱!”现在,不仅杏、桃、李子、苹果、梨、大枣等果品成为采摘平常物,火龙果、枇杷等8种南方水果,甚至龙井茶也通过设施农业在怀柔培育成功,游客不用再远到南方就能享受到“石炉敲火试新茶”的乐趣。

劳者得其乐。还有些灵光的果农和民俗户,专门辟出一块种植区供市民租种当“农夫”。周末,北京的毕先生一家三口来到桥梓镇圣泉寺旅游风景区,体验“乡下有我一分田,我到地头来休闲”的农耕乐趣。一家人把租种的“自留地”整理好,并种上豆角、丝瓜等蔬菜。“让孩子参与劳作,不仅大人、孩子身心放松,更能让孩子通过劳动的辛苦,感受农民的不易。”

第三乐章

创意田园:山水田园注入文化内涵,农业借助知识经济让土生金

文化创意,可以点石成金,对农业、农产品也不例外。

山水田园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有现代文化理念的助推。去年起,一种集观光、休闲、体验、益智于一体的创意田园——农业公园,开始在怀柔广泛兴起。

结合新农村建设,遵循大公园式建设理念和好吃、好看、好玩的旅游特点,怀柔区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采取连村、连沟、连片和分区域规划、分资源建设、分产业发展、分客流接待、分档次收费等形式,建成了庙城七彩樱桃、桥梓镇“凤山百果”、杨宋镇“四季花卉”、怀北镇“神龙峪红梨”等一批农业公园,“诱惑”了一拨又一拨“周末农民”。

今年,怀柔区又新推出“水长城”、“栗花沟”、“白桦谷”、“溪水湾”4个生态农业谷和“三山”设施农业公园,实现“处处是公园、处处能休闲”和“资源用起来、山沟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目标。其中“栗花沟”、“水长城”和“三山”设施农业公园将在“五一”前亮相,“溪水湾”、“白桦谷”将分别在今年6月和7月开园。

农业公园文化点缀层出不穷、随处可见。凤山百果园每个采摘门前都摆放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的“LOGO”,成为周末人们排队等候合影留念的宝地;四季花卉园挖掘历史文化,在园内重建“肖太后看花台”,专供游客观赏花草;七彩樱桃农业文化园开辟农耕基地,让游客体验春种秋收、夏管冬藏的农耕文化;“水长城”建起雕塑门,并刻有长城文化介绍……

栩栩如生的雕塑和装饰点缀山间水边,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与浓郁的乡土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让原本单调的乡野变得时尚、文化起来,散发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田园文化感。

创意田园“塑造”新产业。桥梓镇红莓采摘园里的草莓生长节奏与众不同:冬季开花,春节采摘;一些瓜农改变“卖相”,“引导”南瓜、倭瓜等长成各种形状,并将“吉祥如意”、“生日快乐”等词句映现在瓜上。杨宋镇飞鹰基地目前已成功培育太空植物200多种,游客可以参观难得一见的垒球西红柿、篮球茄子、棒球棒瓠子,新奇刻字“迷你小南瓜”,把蔬菜“改造”成水果的水果玉米,番茄、辣椒做的盆景……这些不仅让都市人能够参与、体验,还有利于孩子学习农业知识。

做活“中国板栗之乡”文章,怀柔推进了栗花节、板栗节等活动,九渡河镇还推出明代板栗认养活动,镇内原生板栗树2万余株,最古老的一棵板栗树“大明栗”树龄在500年以上。

 铡草机、粉碎机、刮耙……几十种老式农具现身观光采摘园、虹鳟鱼垂钓点,吸引游客感受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雁栖“不夜谷”新建“中国乡村艺术品大集市”,南方粤绣、广州木雕,北京绢花、面人;西藏唐卡、地毯、木器,享誉中外的杨柳青年画,景泰蓝,到还不大为外界所知的青海荷包、濮阳麦秆画。谷内还新增6个水上舞台和露天舞台,节日期间,游人将看到不同档次的民间绝活演出。山吧新建非洲艺术文化交流中心,那里新增酒吧让游人享受现代酒文化。

“鹰手营、杨木营、胭脂营”,这些现在听起来已很生疏的名称,实际上是清朝时期怀柔深山区汤河沿岸三个乡镇——喇叭沟门、长哨营、汤河口的别称,统称为“汤河川”。近几年,怀柔开始全力搭建满族文化平台,助推深山经济发展。喇叭沟门满族乡借助率先搜集编写满族民间饮食等书刊,挖掘恢复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建起了满族文化陈列馆。长哨营满族乡也以满族文化为内涵,建起八旗文化新村、办起山货大集。去年,汤河川满族民俗风情节的举办,引来了满族民俗专家赵书的关注,爱新觉罗·毓岚也把绣品、书籍、瓷器等165件藏品赠给喇叭沟门乡。今年6月,在风情节上,怀柔精心打造的表现满族文化的歌舞节目“吉祥汤河”将首次展现给游客。

怀柔人在不断探索,田园文化经济成为怀柔追求的目标,创意文化在怀柔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已初现端倪。

创意无极限,发展无尽头。今天的创意田园,或许展现的正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子。

2008年4月23日《京郊日报》)

 

关注大学生村官


新设专业正当其时

河南农大“村官”专业招生爆满

光明日报记者 刘先琴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余嘉熙 

 


“没想到一个新设的‘村官’专业,生源质量能这么好!”感叹来自于河南高招录取现场——今年河南农业大学专门为培养大学生“村官”而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计划文理科各招30人,其中文科上线661人,计划数与上线人数比例高达122,录取最高分557分;理科上线270人,计划数与上线人数比例19,录取最高分560分,成为该校最“吃香”的专业。

“这个专业是在省委书记徐光春建议下开设的,”河南农大校长王艳玲介绍说,今年415日,在河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上,徐光春书记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现在的高校,有村官专业吗?”

徐光春在这个会议上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教育部门也应该跟着这个思路改进工作。对河南而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一项着眼长远的举措,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离不开大学良好的教育培养。他建议,高校的教育方向要有所调整,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上应该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比如高校可以尝试设置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村官”专业,专业名称并不一定局限于“村官”专业。

遵循这个思路,河南农大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的支持下,迅速开展了“村官”专业设置的可行性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河南农村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参与“村官”的选拔也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但是不少大学生村官往往“下得去”,“留不住”。原因是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以及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特别是非农专业大学生,在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种植业、畜牧养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通过调研我们觉得,按照徐书记建议设置‘村官’专业很有必要!”王校长说,农大开设的这个“村官”专业,是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农村人才需求而开设的。

首批60名学生今秋入校后,河南农大将针对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专业开设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村官”课程,以及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政策、基层工作管理等课程。同时,该专业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农村去做“见习村官”,并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村官”现身说法,为“村官”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借鉴经验。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告诉记者,学校将以此次“村官”专业招收到优秀生源为契机,为这批报考村官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平台,力争通过“村官”专业把大学生培养成专业“村官”,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能“用得上,用得着,实实在在带领农民致富”。

2008年7月24日《光明日报》


 

“再教育工程”助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

吴健亮 益高钱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

 


暑假期间,扬州大学对该校到苏北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因有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能带动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在农村普遍吃香。但也有少数大学生村官定位还不准确,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工作所需,特别是所学理论与农村实践出现断层,遇到难题难以攻克,因而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烦恼

来自苏北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们,今年5月给母校扬州大学寄来一份份“检讨书”,引起了学校领导、教师的广泛重视。在连云港灌云县任职的倪明甫在信中写道:毕业于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我,对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毫不畏惧,但是面对畜禽养殖时,却有点无从下手,难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苏雨河,现在泗阳县任职,工作一年了,他还有点彷徨:专业的限制,让我连处理农民之间的小纠纷都感到吃力,我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没有尽到“父母官”的职责。由农学院走出去的徐浩升,想致力于龙虾生产,可想法有了,人员有了,自己却没有技术和知识,还是不能带领农民致富。

去年,扬州大学共有52名大学生入选村官计划,今年又有82人走马上任。扬州大学校党委一班人认为,大学生当村官,光有一腔热血还不够,还得务民有术。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能更好地融入新农村建设,扬州大学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小组在党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紧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五大主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再教育”系列工程,助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激情退烧”是正常反应

据扬州大学校方调查,60%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对村官原本的新鲜感,没有了激情,自己也比较苦闷,一直处于徘徊期。虽然学校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以及理论指导,但由于毕业生自身对村官的工作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有效的准备,导致工作后出现始料未及的局面。扬州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建团队,奔赴大学生村官所在地,与大学生村官开展座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指引他们做具体科学的职业规划。

该校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专业教师李传伟分析道:“产生‘激情退烧’的原因是一种正常反应,人不可能任何阶段都保持着很好的状态,我们应给这些大学生村官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缓和这种状况。”扬州大学自去年起便开始对“准村官”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深入基层锻炼,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内功。管理学院的教师李庆钧指出,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大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做到位。他希望大学生能切合实际地确定目标,丰富专业知识结构,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学校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下,更好地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为此,该校组织专门的团队定期回访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病”,不断为他们“充电”。

解决知识与实践断层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为了能让大学生村官成为一个知识体系全面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对多能型人才的需要,扬州大学推出了大学生村官“回炉”政策。该政策提出,本校大学生村官若想返校“充电”,母校将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的专业学习,学校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专门安排教师为其授课,解决知识与实践断层的问题。已在连云港工作了一年之久的村官王掺是这种政策的首个受益者,她到村后担任财务会计,却对财务方面的知识不大精通。在母校提供的“回炉”政策下,她对会计专业进行了辅修,现在处理手中的事情,已经能够应对自如了。

扬州大学还利用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启动“1+1计划”,即根据农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为每名村官配1位科技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燃眉之急。目前已经为大学生村官配备了18位科技导师,涉及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经济、管理等专业。导师们利用QQE-mailMSN等网络交流平台和电话与村官进行远程“对话”,解决大学生村官遇到的问题。今年7月以来,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教授通过网络授课,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了淮安刘老庄养鸭户们的10多个难题,深得农民的好评,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鸭教授”。

2008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


 

关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20089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实施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认识制定实施条例的有关情况,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

问:为什么要制定实施条例?

答: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自公布施行以来,对于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增强了依法用工的意识,提高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但是,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社会有关方面对该法的一些规定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是“铁饭碗”、“终身制”;二是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否会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经济补偿和赔偿金是否同时适用。为了澄清这些问题,同时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操作性,有必要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条例。

问:制定实施条例经过了哪些过程?

答:国务院对制定实施条例高度重视。法制办、原劳动保障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条例指示精神,组织力量研究起草实施条例,先后三次征求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台盟中央、全国工商联等26个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200858日至520日,通过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对草案的意见,共收到各方面的反馈意见82236条。经法制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台盟中央、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反复沟通协调、认真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200893日,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个草案。200891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35号国务院令,公布了这个实施条例,实施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问:制定实施条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在起草实施条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一致性原则。实施条例作为劳动合同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必须维护劳动合同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制度相一致。

二是协调性原则。实施条例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关系、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关系、保护职工利益长远目标与现阶段目标的关系,准确体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实施条例重点针对劳动合同法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和一些社会上存在误解的条款,作出具体的规定和必要的衔接,增强劳动合同法的可操作性。

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吗?

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终身制”。劳动合同法公布施行后,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为了消除误解,实施条例将分散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条中劳动者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3种情形作了归纳,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违背劳动者真实意思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以及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等情形下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同样,实施条例将分散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四十一条中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4种情形作了归纳,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以及企业转产等情形下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这样规定,有利于澄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的误解。

问:对劳务派遣问题,实施条例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针对一些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实施条例对劳务派遣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

第一,为了避免用工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义务,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条例规定,用工单位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连续用工的要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等。如果用工单位不履行这些义务,依照实施条例的规定,用工单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为了避免劳务派遣单位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劳动者,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条例规定: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第三,为了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避免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七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规定,实施条例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或者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务派遣单位也应当向该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实施条例又作了具体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键是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问:如何处理经济补偿与赔偿金的关系?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同时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对经济补偿与赔偿金是否同时适用,社会上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为了有效惩罚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支付了相当于经济补偿两倍的赔偿金后,还应当再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已经支付赔偿金的,不应当再支付经济补偿。

按照经济补偿与赔偿金的不同性质,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问:贯彻实施条例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为了保证实施条例的贯彻执行,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使社会各方面全面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抓学习、宣传和培训,是掌握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劳动合同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习、宣传和培训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扩大学习、宣传和培训的对象,既要加强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会工作人员、企业代表组织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又要加强对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宣传培训。要注重学习、宣传效果,通过学习、宣传,使全社会真正理解和认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贯彻实施。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正确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保障。在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贯彻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要按照权责统一的要求,既要严格依法行使法律授予的管理权,又要依法承担不作为、乱作为的法律责任;要按照程序正当的要求,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要按照高效便民的要求,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要严格执法,切实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依法惩处各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工会监督和社会监督,强化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作用。

三是要加强备案审查工作,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是维护法制统一、保持政令畅通的重要措施。在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将依照《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加强对劳动合同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备案审查力度,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地方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也要依法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不当的规范性文件,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确保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正确实施。

2008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素质教育

冰冷的数控机床会跳舞

——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纪事

光明日报记者  郭扶庚 

   


近日,三菱公司与国内高校首家合建的计算机数控技术培训中心落户北方工业大学,为培养国家紧缺的数控技术类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与此同时,国内第一本由大学生谈素质教育的专著《大学生谈素质》正式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为该书题词:“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成才以素质为本”

北方工业大学在训练学生严谨的学风方面不遗余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勇于实践。

把环境育人落到实处

北方工业大学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被人们誉为“花园学校”。

为给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各个院系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教学楼和办公楼进行了精巧的设计。走进建筑系教学楼,普通的走廊已经变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建筑展览馆。这里有老师作品的建筑模型,也有学生自己的概念设计作品展览,不仅成为展示学院专业水平的窗口,也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校对学生的贴心关怀还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育环节。比如,校园里安放了许多干净整齐的座椅,让学生随时可以坐下来看书、休息。

打造软件环境

北方工业大学校长王晓纯认为: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素质底蕴、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严格规范的教学指导的支撑。

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投入了巨大精力:1980年成立了文史教研室,承担《大学美育》和《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当时的一位中央领导还为他们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大学美育》撰写了序言;从1986年起,每年举办大学生科学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1995年,成为当时国家教委制定的首批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试点高校。

进入新世纪,现任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传统。2002年,学校组建了文法学院和艺术学院,明确提出把文化与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特色;2006年成立了“文化与素质指导委员会”,校长和书记担任组长;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底,专门从事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素质教育与现代文化研究所”成立,著名学者史仲文担任所长,一套由著名学者担纲的《文化与素质》丛书已经开始筹备。

细致入微的全程服务

如何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工作做精、做细、做深,是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机遇。党委书记吴晚云介绍,北方工大的经验是让教师像对待亲人那样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热心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中的问题,建立尊师爱生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1999年开始,学校建立了由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的新制度——班导师制度。从2005年开始,学校又从研究生中择优选聘为新生年级配备了副班导师。班导师每周两个小时在校内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接待本班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学校的教学活动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相应的辅助教学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细致关怀。每年新生一入校,教务处张常年处长就会亲自出马,就注册选课、复习备考等重点事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前,许多院系的“备考方略讲座”、“备战技巧讲座”便纷纷登场;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始终是一大热门,有经验的老师和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对大一新生敞开心扉、循循善诱,高年级的同学则会在如何顺利毕业、如何准备就业与考研等方面获得悉心的指导。

走出去,请进来

请名家走进校园也是北方工大充分利用首都文化资源优势的做法之一。著名法学家江平、经济学家梁小民等著名学者高屋建瓴,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不同领域的窗户;吴作人、王玉珍等艺术家不仅给学生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在深入的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服务社会中磨练自己。

为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把宣传板报带到了敬老院,同时也带来了歌颂党、歌颂祖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歌曲;文法学院红旗志愿宣讲团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城管队员宣讲十七大,还与他们一起进行新年联欢活动;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和志愿者则开展了一个长期帮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活动,他们不仅进行支教服务,带去了学习用品,还给孩子们开设了好几个兴趣班。

在服务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同学们又得到了一次全新的锻炼。奥运志愿者每天必须起得很早,但大家却从来没喊过累。每一天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搬运物资、设备……从汗水中体味着简单的快乐与感动。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志愿者们在集中培训时每天都要在早上630起来跑操,为了不影响同一个宿舍其他同学休息,他们都坚持不开灯,摸黑穿衣起床、刷牙洗脸,准时赶到操场。党委副书记项进也和志愿者们一同参加集训、一起跑步,为志愿者分发早餐。

《大学生谈素质》出版后,罗学科副校长连续两个晚上与部分作者进行了座谈。他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今天看到这批青年学生关心同学、热爱学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生态度自信豁达、乐观积极,证明我们素质教育的路子走对了。

2008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图书馆工作参考

 


国家图书馆的“换骨”与“脱胎”

邢宇皓 

   


200899日,对国家图书馆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天,是国家图书馆九十九岁华诞,同时,国图二期新馆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开始运行接待读者。随着新馆开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已经一跃而为世界第三。

然而,这个日子的主题不仅仅是“喜庆”,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数字化的兴起,使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传播方式的广泛采用,使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受到极大挑战;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在碰撞中推动着中国图书馆加快角色转变的进程……目前,整个中国的图书馆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与重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家图书馆新馆投入运行,更加引人瞩目——是“新瓶旧酒”,还是“脱胎换骨”?国家图书馆此时的一举一动,无疑对业界都有着极强的暗示和榜样作用。

国家图书馆如果能抓住新馆开放这个契机,不但将使自身,甚至可能将中国图书馆业,乃至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层次。其受益者,将是全国的公众。

这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机会。

“由传统图书馆服务向具有知识内涵、科技内涵的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由以文献提供为主的一元服务向包括文化教育服务在内的多元服务拓展;由‘管理读者’向‘关怀读者’转变;由为公众服务,向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延伸——我们正在试图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适应图书馆发展潮流的新的服务体系。”显然,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换骨”——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将高科技手段引入图书馆这个传统、“古老”的信息服务行业,已是势在必行

如果说老馆的基调是以沉着与肃穆突出文化厚重感的话,新馆的风格则是用轻快和明丽体现时代的开放性。

新馆采用的是上下通透的中庭式设计,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线,也增强了置身其中的空间感。一层中庭最引人瞩目的,是文津阁《四库全书》。透过巨大的玻璃窗,与卷帙浩繁的古籍相伴,每一位读者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明的守望者。

与明快大气的建筑设计一样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新馆硬件设施的科技含量:

——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馆区,读者可在馆内甚至是室外读者活动区获得最新网络资讯;

——引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论读者身处何地,通过“智能架位系统”,读者都能精确地得知所查图书在哪个阅览室、哪座书架、哪个位置上。

——新馆为读者准备了80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藉此,读者可通过馆内电子图书资源平台下载阅读约19万种、38万册电子图书;

——新馆专设了视觉障碍人士服务区,视觉障碍人士可以获取与其他读者一样的数字信息资源;

——在图书馆常规工作时间,读者可以选择自助借还图书,全天24小时都可自助归还图书……

“目前,我们正在和歌华公司联系,近期有望在北京地区有线电视广播网开通专门的国图频道,观众通过家里的电视就能收看到国图举办的各种讲座和展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随后,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国图新推出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手机屏幕,读者可以获取国图动态、文化快递、书刊推荐以及资源检索等内容。

尽管以上这些科技服务在其他一些场合已经大显身手,但在图书馆领域,如此全面地应用,而且是一次性到位,仍然令记者有些吃惊。

“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有钱’,而是基于我们对未来的思考。”陈力副馆长解释说,“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如果固守原有的形态,图书馆将被社会进步所淘汰。改善硬件条件,将高科技引入图书馆这个传统、‘古老’的信息服务行业中,已是势在必行。”

“对于引领业界的国家图书馆来说,将眼光投向未来,尤其重要。”他强调说。

图书馆,不仅仅是过往人类知识文化的汇聚长河,同时也是人们步入未来世界的先导阶梯。国图新馆让记者对图书馆有了更新的认识。

“脱胎”——“藏用并重”、“以读者为中心”、多元教育、平等服务,公共服务观念的转变,愈发凸显人性关怀

新馆硬件条件的大幅改善,如同为国家图书馆“换骨”,但国家图书馆还面临新的挑战:“脱胎”——提升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理念。只有观念“脱胎”,才能赋予硬件“换骨”以实在的意义。

“过去,读者一进馆就受到我们的‘管理’,现在我们强调不要去‘看守’读者,而是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样的服务,应该是个性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詹福瑞馆长说。

服务理念的转变,体现在对图书“藏”与“用”的态度上。

在国图新馆一排排开放式书架面前,你一定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书海”的含义。在国图新馆,所有阅览室开放式书架架位总长度达16公里,有60万图书供选阅。“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图优先要考虑的,是文化的传承问题,保存文献是首要的任务。”陈力副馆长说,“现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兼顾保存和利用成为可能。当然,从‘以藏为主’转变为‘藏用并重’,归根到底,还是服务理念的更新在起决定性作用。”

在国图新馆,“资源”与“读者”角色重心正在悄然发生转换。

以往,图书馆资源是按不同介质分置的,比如,纸质图书和电子读物分属不同的阅览室。而在国图新馆,在同一阅览区域,读者可以同时翻阅纸质图书,利用电脑查阅数字化资源、收听收看音像资料。“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陈力副馆长说。

在国图新馆,多种功能区的设置与划分,体现了对图书馆功能的重新定位。

国图新馆,除了宽敞明亮的读者阅览区外,在建设中,还专门辟出不同的空间——研究区、学术区、艺术区、休闲区和展览区、培训区。詹福瑞馆长说,“如今,图书馆越来越成为公众的场所。在与其他文化教育单位的边缘界限越来越淡化的情况下,我们重新对图书馆业务和服务定位。”

在所有的观念变革中,取消读者“身份”限制,是国图此次借新馆运行完成的最大一项改革。

陈力副馆长坦言,以前,对国家图书馆诟病最多的,就是借阅“门槛”问题。比如,原来,只有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相应的行政级别才能借阅外文书。“新馆运行后,所有年满16岁的中外人士都可以到国图享受完全平等的服务。”

陈力副馆长解释说,原来设定读者身份限制的初衷,是担心国家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而造成浪费。比如,在社区图书馆就能获取的服务,如果要到国家图书馆来获得,就社会付出的实际成本来看,后者要远远高于前者。“但现在看来,通过对读者身份的限制来调控资源利用的想法,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它违背了公共服务‘平等’的基本原则。国家图书馆的服务,要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未来,我们要力图通过设定特定的服务项目、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用‘增值’服务来对读者进行分层,为所有读者提供更多的研究型服务。同时我们也期待我国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体系能尽早完善,与国图一道,分担大众阅读的服务需求。”

应当指出的是,国家图书馆的“换骨”与“脱胎”,并不起于新馆落成这一刻,此前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只是,新馆落成为其提供了一次集中展示的机会。同样,国家图书馆的“换骨”与“脱胎”,也不可能在新馆落成这一刻完成,甚至,这还只是开始,距离完美还有很远的距离。

国家图书馆的“换骨”与“脱胎”,只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与变革过程的一个缩影。

我们期待,200899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2008年9月9日《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动态

 

49名本科毕业生

到高职院校“回炉”培训铸本领

 张玉鹏   中国青年报记者 梁国胜

 


917日上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来自中国矿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4所大学的49名本科毕业生。

据了解,这49名本科生所签单位均是上海铁路局。在单位报到并经过1个月的岗位培训后,上海铁路局便把他们送到了陕铁院,委托该校对这批本科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铁道工务专业知识强化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线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铁路隧道施工、铁路路基施工、铁路桥梁施工等诸多方面。培训结束后还要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专业进修合格证书;考核不合格者,单位将要延长见习期3个月。

上海铁路局为什么会选择将刚到该局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送回高职院校进行“回炉“培训呢?

上海铁路局人才办主任张申生介绍说,参加培训的新员工虽然都是从各大高校招聘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对铁路的认识仅仅是一些面上的了解,缺乏对铁路工作深入的理解。一方面在学校没有学过铁路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之前也未到铁路单位实习。如果要适应目前的工作,就必须通过这样的针对性强的培训。

“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把刚招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送进高职院校进行‘再深造’,看中的正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它同时也体现了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日趋成熟,在对人才评估上更看重能力,不再紧盯着学历。”陕铁院党委书记崔岩教授如是说。

据了解,上海铁路局还组织了今年新入路的部分本科毕业生到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铁道信号专业的强化培训。

2008年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高职教育研究

 

北京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院长   杜保德

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研究所   李凌

 


一、北京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新要求     

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围绕发展主题,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统筹好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立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挑战

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已经和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大大拓展了,发挥着社会、休闲、参与、体验、教育、生态和经济多方面的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视野上大大开阔了,已经从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这些变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农业职业教育要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带动京郊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都市型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郊区农民掌握和应用各种实用技术,引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2.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挑战

北京市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做法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产业与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紧密结合;努力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非农产业水平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传统的单一农业学科很难完成非农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非农产业提升和农业产业化的新要求。

3.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挑战

北京将以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村容村貌为出发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村镇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工作需要农业职业院校中的建筑专业改变以前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结构,适应村镇规划建设的要求。

4.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北京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为主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形成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要求农业职业教育中不仅要发展传统意义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教育,也要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服务提高村务管理水平,促进乡风文明。

5.面向农村提供服务的主体增多、强势服务主体不断介入的挑战

长期以来,为京郊农村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是农业职业学校以及农村成人教育学校,但20世纪90年代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涉农类专业逐渐萎缩并边缘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面向农村提供服务的供应主体不断介入,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服务途径,拓展服务领域,主动融入北京的新农村建设,从200412月开始开展“红色11”科技行动,实现了农业高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满足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农学院也借历史机遇打出了北京郊区农村的“1lX”的服务品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农业产业化教育项目直接服务于“三农”,培训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这些强势服务供应主体的介入给农业职业院校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二、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

1.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层次基本齐全,但总体数量不足

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分为高等农业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类别。

1)北京农学院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两所高等农业院校,是北京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和京郊乡镇干部的终身教育培训基地,其中前者下属的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也是职业教育。

2)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原来有5,其中北京市农业学校、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北京市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已并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但中职教育的职能仍然保留。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和北京市园林学校继续招生,在校生占全市中专的6.2%,其中涉农类学科在校生占23%。区县属中等职业学校56所,在校生26892人,所设专业多二、三产业,涉农专业为数不多。

3)北京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了农村成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目前,有成人中专14所,可以承办成人班的全日制中专31所。但是,农业成人中专学校只有1所,即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区县原有的15所农民科技学校,现在只剩延庆一家。北京现有的农业职业院校的数量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相比,总体数量不足。

2.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但总体发展速度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1)初等农业职业教育处于普及期、北京地区180多万农村劳动力,每年约有1/6在接受不同内容的初等职业教育。

2)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逐渐萎缩。这里所说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包括全日制农业中专和面向农民的成人中专教育,学历教育的办学规模在2000年后逐渐萎缩。

3)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处于成长期。北京市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组建为标志,已经步入成长期。

3.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绩效普遍较差

评价职业教育的绩效,要以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相关性、有效性和效率作为衡量标准。

1)北京初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关性强、教育质量较好、效果明显但效率低下。直接面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实用人才培训等广谱性职业培训,由于与农民的生产经营实践结合紧密,一般效果较好,但缺乏统筹,存在重复培训、耗资巨大等问题。

2)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关性差、处境尴尬。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经济转型、机构改革、教育重组、高校扩招等原因,农业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困难,招生规模逐年下滑,教学质量下降。

3)新兴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不足难以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北京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教育体制不顺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自成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民的终身职业教育,多部门管理,严重束缚着农业职业教育及农业本身的发展。

2.办学机制不灵活

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卡得过死,农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自主权。

3.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育资源仍然受到行政区划的约束,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师资不能共享。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归市农委领导,郊区6所大学分校和各区县职高主要归文教委领导。北京市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缺乏沟通,造成许多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重复设置较为严重。

4.政策缺失

政府的导向与调控作用不明显,市农口的科教兴农政策文件缺乏激励科教人员下乡的具体政策;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指标作为考核农业院校、科研单位领导的任期目标。政策的缺失,导致了教育的定位、分工、协作不到位出现经费困难、投入不足等问题。

5.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农业职业院校对服务京郊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途径、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论在其思想方法、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途径、手段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上都还是初步的,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服务层面有待拓展。当前集中表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技术服务层面,如何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或是过于陈旧,没有体现出市场驱动和就业导向。或是过窄过细,缺少理、工、农、文、管的综合,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二、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

3)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尽管现在形成了诸如校市、校县、校乡、校村、校校、校企联合等服务模式,但这些模式仍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究竟如何结合才更科学有效,如何创新运行机制才能更加适合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职业院校自身的不足等。

三、北京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北京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应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核心,加强统筹,适当调整职业教育的投入结构与方式,促进农业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政府统筹,推进有序配置

1)将农业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依据北京城乡发展规划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布局、功能等调整全市农业职教布局。

2)理顺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改变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自成体系,各行其是的状况。根据北京城市大郊区小,农业比例低,农职教比例小的特点,逐步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施目标定位与龙头带动,提升相关同类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服务水平。

3)引导并激活办学机制。政府在注重运用财政资金、财政政策激励的基础上,要探索建立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机制,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结构性转变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升级,增强学校竞争力。

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校评价指标上,要更好地适应北京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教师职称评定中要有别于其他的普通高校,在学校的评价中应制定服务“三农”的硬性指标;在教育规划中,应根据北京的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制定专业规划等。

4)政府要营造行业、企业参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加快速度制订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彻底拆掉“教育围墙”与“企业围墙”,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和合作。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2.改变投入方式,加大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确定政府支出与财政供给范围,充分把握财政资金投向,提高财政引导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

1)建立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在减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基础上,全部减免中、高职院校种植、养殖专业本市生源的学费。借鉴浙江、江苏等省采取地方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做法,制定北京的相关政策。

2)改变投入方式。在加大投入量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投入方式,一是对涉农类学校办企业的经营、税收放宽,在直接投入上打破“一校一投入”的方式,注重以奖代补、财政贴息,鼓励学校的自主动力和自我约束相结合,二是以财政专项支出的方式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3.更新办学理念,坚定服务宗旨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壮大自己;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3期)


 

高职核心发展力的标准是什么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明伦

 


就高职院校来说,它追求的不是与对手的激烈竞争,而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核心发展力的提升。核心发展力源于高职院校的内在需求,其本质是坚守质量本位,打造文化品质,彰显发展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核心标准主要体现在:

技术名师

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不在大楼林立,而是技术名师云集,这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根基所在。没有高水平的拥有“双师素质”的技术名师,高职院校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人格魅力。技术名师之名,名在人格魅力上。人格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育高尚人格之人,需高尚人格之师。人格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生之魂。高职院校是“熔炉”,知识和技能训练可“成器”,而人格培养则“成人”。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容事的气度,作为技术名师必须具备这些素质,同时还要有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

教做合一。技术名师之名,名在教做合一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是“能教会干”,能在课堂和车间之间自如地转换角色,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有熟练操作高精机器的技能,同时还应不断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做到教做合一,走上讲台是优秀的专业教师,进入车间是娴熟的技术师傅。

引领团队。技术名师之名,名在引领教学团队发展上。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发挥团队的智慧和作用极为重要。作为技术名师,除了具有过硬的教学、技术能力外,还应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前行的核心力量。

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结构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物质文化打发展基础,以制度文化练发展内功,以精神文化铸发展辉煌。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为师生所认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等,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实际上,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和文化,只要用心去感受,都能够感受到活生生的高职精神文化,都能够反映出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品质。虽然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深深熔铸在高职院校的每一处,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气质、行为,使师生终身受益,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保障系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更不是压制人。作为学校决策者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人品养成中的育人功能,重视师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关注师生的成长,强调以人为本、素质为先,从整体上建构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体系,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使学校目标定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教学、科研、学习成为有效的自主创新活动。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高职院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治学严谨、善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团队文化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核心,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规划与建筑文化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重要保证。

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和景象。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体现出独特的、优良的办学要素。

理念超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理念决定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方向,视野决定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高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开阔的经营视野主要表现在一所高职院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上,具体说,在硬件建设上应比其他高职院校看远一步,在发展速度上应比其他高职院校领先一步,在内涵发展上应比其他高职院校超前一步,在管理效益上应比其他高职院校提高一步。

与众不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必须是明显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风格和发展潜质。高职院校必须有自己的“校格”,主要体现在校训、文化、特色等方面。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构成高职院校“校格”的核心要素。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和个性,且这种优势是其他高职院校无法效法的,这就是一所高职院校与众不同的本质所在。要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发展力,必须在“特色”上重点用力,有特色才能彰显发展力。

不可取代。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文化、教师、专业、课程的建设上,体现在自己独有的行业背景和软实力上,体现在其他高职院校无法取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上。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中形成,其价值体现在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上,取决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培育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战略问题上,学校决策者应树立“人有我特,人特我高”的办学理念,不求“大”、不求“全”,只求不可取代。

2008年7月24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立德树人润无声

——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张兆民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文甫

 


422日,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传来喜讯:该院德育工作通过了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检查评估专家组的评估,成绩优秀。一所年轻的职业院校为何获此殊荣?学院党委书记孙庆珠表示,这是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把德育育人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所取得的结果。

“德育工作跟着学生走”

“德育工作跟着学生走”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多年来,学院一直强调,学生走到哪里,德育工作就做到哪里。

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厚德、博学、求精、创新”的校训为核心,努力构建校园文化。院报、院刊、广播站、校园网较好地发挥了文化载体的作用,成为校园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目前共有学生社团17个,参加社团的学生达到4000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的大学生艺术节、知识讲座、演讲、书画等竞赛异彩纷呈,接连不断,学院多次邀请聊城市豫剧团等社会文艺团体来该院与师生联欢,同时积极参加省直有关部门和聊城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先后获得20多个奖项。孔繁森纪念馆等德育基地的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等,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大学生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全省文艺展演比赛中,学院选送的《蓝月亮》获得二等奖;在江北水城合唱节上,学院“水城希望”合唱团获得金奖。

学院的“公寓文化”,独具特色,广受赞誉。学院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了绿色环保型太阳能淋浴设施,设置了洗衣房、阅览室、展览室、象棋室、乒乓球室、电子公告栏、爱心宣传栏等,并开展了宿舍管理“双向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尊重宿管人员,文明礼貌,另一方面对宿管人员每年进行培训,开展技能比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学生公寓的建设与管理中,学院坚持“以公寓文化带动公寓内务,以高品位文化提升个人修养,以文化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以管理促进文化建设”。学院组织开展了“宿舍文化节”、“文明宿舍评比”、“争创温馨之家”等各项评选活动,并倡导“安居,然后得以乐学”。2006年,学院的五号公寓楼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在2007年山东省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宿舍文化节上,获得了包括一二等奖在内的四项大奖。

学院不断把德育工作外延,收到了良好效果。他们利用学院、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把德育工作与顶岗实习就业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学习了解企业文化,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构筑“一体两翼”德育工作新格局

学院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积极探索构筑了“一体两翼”的大德育工作格局。“一体”即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体,“两翼”就是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配备了足够的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院把德育作为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为平台,积极鼓励广大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研究,进行课题立项,发表研究论文,申报科研成果,促进德育理论创新,指导德育工作实践,现已取得德育科研成果13项,发表省部级以上德育科研论文40余篇。《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等课题获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组织讨论、社会考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深受学生欢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后,学院各系立即开展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讨论,并排查不文明、不道德行为,使广大团员青年明辨是非,知荣明耻。学工处、团委还组织开展了学生文明意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学院认真组织广大师生收听、收看、学习十七大精神,专门邀请十七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陈达作十七大精神报告;学院还组织了‘十七大报告宣讲团’,用十七大精神滋润师生心田,同时组织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厂走访,撰写调查报告,体会改革开放成果,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动力。学院思政工作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去年,团中央拍摄的大型专题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实录》,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选取了100所高校作为典型进行拍摄,该院成为山东省高校的惟一入选者。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即建立一个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中心),加强两个方面(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校外校际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联系),做好三项常规活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抓住四个重点(新生、贫困生、问题生、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整合五方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党团组织、辅导员、班级、学生),发挥六项职能(教育、督导、培训、咨询、研究、交流),并形成了“学院—系部—班级—学生宿舍”四元一体工作机制。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心理骨干教师的培养,聘请高校心理学专家作辅导讲座,外派教师进修,与聊城市心理健康协会联合举办了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142名辅导员、班主任获得了“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书。

把就业服务纳入德育工作体系

学院积极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把学生就业工作当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

“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是学院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显著特色。学院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就业处下设“就业指导办公室”。目前已形成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处—各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班主任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了就业指导制度,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一对一指导”和“一站式指导”。

几年来,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该院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学院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了冠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教学实践基地;与工业强县高唐县联合建设教学实训基地;与时风集团公司、临清迅力汽车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80多处校外实践基地。为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该院每年都要召开2次以上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不定期召开专场招聘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学院上门招聘人才。该院还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济南、青岛等地建立了就业服务站。

谈到职业教育的出路时,学院院长王强说,高等教育不仅要使毕业生成为求职者,更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此,学院选择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从2002年起,学院将SYB培训引入创业教育,成为SYB试点学校。2003年,学院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子课题的研究实验,创业教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由课题组孙庆珠等5位同志合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出版发行,并先后获得国家课题组和山东省课题组一等奖、获山东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同年,教师戴凤兰编写的《创业就业指导》一书出版发行,成为教育部推荐教材。2007年,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该中心模拟企业运作方式,成立了5个保洁中心,承担学院的部分保洁业务,参加人数达到148人。目前,创业指导中心以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搭建起创业实践的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挖掘德育资源 彰显育人特色

聊城是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这里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范筑先、张自忠、马本斋等英雄人物;当代又出现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十大优秀检察官”白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等先进典型。这些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是学院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此,学院认真结合实际,发挥区域德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聊城优越的人文条件,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聊城革命烈士陵园、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等单位建设了德育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接受教育和进行义务劳动,使英模精神扎根学生心中。学院组织学生听取徐本禹支教经历,邀请白云作报告。最近,又结合学习聊城市特警陈春龙同志在解救人质中英勇献身的事迹,组织学生参加了捐款和悼念活动,数百名学生自发为烈士送行。

聊城是山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市属唯一的高校,学院一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德育工作中。结合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生活较为贫困的情况,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倡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同时,还将学院的“五种精神”(敬业、奉献、拼搏、团队、创新)融入到教学与管理中,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荣誉感,不与名校的学生比名气,不与大城市高校学生比消费,而是要与他们比志气、比努力、比进步。实践证明,学院的教育富有成效。

学院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将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交融贯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高,水平高,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2007年,学院护理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实习的学生为31人,实习结束后,有30人被录用。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被单位“预订”,部分专业毕业生已供不应求,甚至出现“四个单位争抢一个毕业生”的火爆现象。

办学八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高等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资源节约先进单位,顺利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等6部委确定为“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

在成绩面前,学院师生没有止步。学院党委书记孙庆珠表示,学院将继续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更加扎实有效地工作,向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奋进。

2008年7月7日、8日《光明日报》)


 

开窗放入大江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巡礼

孙军   张显为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几乎每周都有国外院校来访洽谈合作、国外教师教学指导、师生交流、学术交流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这些频繁的外事活动加速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肌理的形成和发展,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开辟了一条战略通道。

一则师生皆知的哲理故事

早在学院成立之初的2001年,有着奥地利访问学者经历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忠健博士,深知国内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要跻身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必须以博大的胸襟,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备受院长史忠健博士推崇并为广大教职员工所熟知的故事——“Fish is Fish”。故事来源于美国图画书大师Leo Lionni一本名为《Fish is Fish》的图画书。故事说,池塘里有一条小鱼和一只蝌蚪,他们形影不离。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爬出了池塘。有一天,青蛙回来了,青蛙告诉鱼,它看过很多很特别的东西。青蛙说,它看到鸟,鸟长有翅膀,两只脚,而且还有很多颜色。青蛙一边说着,鱼一边想像着长了羽毛的鱼满天飞。青蛙又说,它看到牛,牛长有四只脚,有牛角,会吃草,还有粉红色的袋子装满了牛奶。鱼又想像着鱼长有四只脚、长有牛角还在吃草的样子。青蛙还说:它还看到人,有男人女人和小孩,于是鱼在那里想像着像鱼一样的男人女人和小孩。

史忠健院长让大家思考这个故事对办好学院高职教育带来的启发。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些老师还撰写了心得感想和启发,他们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将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社会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与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工作充分耦合起来,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陷在书斋里研究学习国外高职教育的做法,无异于鱼听青蛙讲鸟牛人的模样,无法掌握领会国际高职教育的真谛。

在这种理念引领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打开窗户,眺望国际高职教育风景,吸纳一股股清新气息,走出国门,融入国际高职发展潮流,叩动国际高职发展脉搏。

决胜未来的国际化棋局

早在2001年,刚刚成立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以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将目光投向世界,当年8月就作为全省第一家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始了中外合作办学,从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理想巨轮开始起锚远航。目前学院与新加坡PSB学院、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开展联合办学,与加拿大西北社区学院、韩国全州大学等26个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此外,该院还开展了留学生教育、师资及领导者培训、课程引进与开发、国外实训实习与就业、国际论坛与研究、学术交流、学生科技活动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覆盖亚、美、欧、澳四大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

让青职走向世界,把世界高职教育之脉搏。学院广泛开展与国际高职院校交流,到目前为止,学院先后派出50个代表团200多人次分别访问考察了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荷兰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高校和30多个友好团体。仅2007年以来,学院教师先后有54人次分别赴德国、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进修,进修学习的教师写出了数十万字的学习体会。其中,有9名教师先后赴德国培训,赴德研修的骨干教师金龙国、刘哲被教育部培训中心聘任为中德项目培训授课专家。20071126127日,该院有20位教师参加了在荷兰进行的一期培训,来自莱顿大学、荷兰大学等高等院校的3位荷兰专家教授围绕着以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相关的十三个专题分别进行了授课。今年57日至17日,Nuffic合作项目第二期培训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54人参加第二阶段课程培训,其中来自该院对口支援的三所西部院校11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让世界走进青职,沐国际高职教育之新风。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告厅,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专家学者慷慨陈词,纵论高职教育之精髓,2001年以来,先后举行50多场国外专家学者报告会。

将世界各地、各门派高职教育精华吸纳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尝试跻进国际高职论坛,到与国际高职教育开展平等对话的发展历程。如果说2002年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旅游国际对话”、2003年的韩国首尔数码大学学术交流会、2004年的中、日、韩产学合作研讨会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高职界争得发言权的话,那么“2007(青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则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高职的平等对话。国内外众多的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20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忠建博士的《从“教学外置,社区耦合”,到“实境耦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研讨中学习提高,在对话中了解世界,在交流中增进感情,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化视野中更加坚定了向世界开放的信心。

不仅让教师走出国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还搭建起让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建立海外实训就业基地。学院2004年起在新加坡建立实训基地,目前已建立起新加坡HP公司等14家国际知名公司实训就业基地,有27批次121人在新加坡实训,62人在新加坡就业。在国外实训的学生不但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而且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加了收入。04级的李娜同学曾是一名因交不起学费徘徊在校门口的同学,通过赴新加坡实训,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利用剩余的钱自主创业,现在成为一家拥有40多名员工的生产模具系列产品公司的老板。在荷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实训就业基地的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开展学生国际交换与留学,累计接受培养各类外国留学生800余人,44名学生被交换到韩国全州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和日本国士馆大学留学,另外有120名学生通过学院合作院校升入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大学继续深造。留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的商务日语专业04级一班学生王瑞,被关西国际大学校长滨名笃博士称赞为最优秀的留学生,获得日本中岛财团在日留学生奖学金,这是该所大学自创建以来首次获得这项奖学金。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棋局的部署还远不止这些。

——建立海外专家工作室。目前已建立起富田(日本)工作室、郑洪一(韩国)工作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研究基地、中荷项目研究中心等国外专家工作室,为学院近距离接触国际高职教育搭建平台。

——设立海外高职教育实训研发中心。构建与国际教育界、企业界的高端人士共创高职教育辉煌的联动机制。

——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目前已累计15期来自韩、日、法、俄、荷兰等国的留学生近1000人。

——国际化奖学金越来越多。目前该院设有来自美国的“嘉华奖学金”、来自韩国的“东北亚Vision21奖学金”和来自日本的 “兴华奖学金”等国际奖学金,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受益。

——服务社会,辐射国内外。举办韩国日本语学会青岛年会;为驻青韩资、日资企业提供智力支援;协助青岛市政府在韩国举办投资说明会;推荐5家青岛市香草企业免费参加韩国国际香草博览会并争取到7万元参展经费资助;为外资企业中方员工进行外语培训,为外藉员工进行汉语培训;协助并参与青岛市政府在韩国举行的“青岛周”活动……

初步形成的国际化肌理

国际化影响显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肌理初步形成。

在认真审视德国“双元制”、加拿大和荷兰CBE教学模式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高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教&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职教育理念相比,虽然表述不同,但异曲同工,都强调的是学生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致用,都强调的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工作能力的培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国内高职教育专家的首肯与赞扬。

正如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以致用”和院训“修能、致用”都以“致用”为核心价值观一样,无论是哪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必须结合国情院情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都必须将根落在“实境耦合”上,必须将国际化的理念、模式进行本土化,进而提高变革的思维能力,为未来寻找和汲取动力,学院决策层给海外研修工程定此基调。

如今,能力本位、工作过程、任务导向、项目教学等等这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词语,已成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最常议论、探讨并付诸实践的新名词。参加荷兰Nuffic项目培训的老师们不仅对荷兰CBE职教理论体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而且对荷兰大学教育方法、企业运营、校企合作模式有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从实际课程出发,以旅游管理、休闲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技术这四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案例,对课程进行CBE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该院赴德培训团队不但对“项目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方式有了深刻的体会、理解和掌握,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多门课程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设计。

不仅如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多次组织参加国外培训的教师对全院教师进行再培训,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再放大,使之在全院的教学工作中产生裂变效应。如今,那些没有出国培训的教师也初步掌握了能力本位、工作过程、任务导向、项目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未来,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省内外的高职院校,而是现在刚刚开始寻求变革的普通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必须走得更快,必须善于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将自己变得更加强悍。”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与前景为坐标,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忠健展示了他非凡的预见性。这种预见性,也预示着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美好的未来。

2008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


 

一样的课程 不一样的教法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改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亚丽

 


“姜总!”“许副总!”走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随处可闻这样的称呼,记者不禁疑惑,校园里哪来这么多老总?随行的人解释道:“学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老师把班级模拟成一个集团,按照企业模式运行。”

现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幅发展成为必然,面对市场的变化,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走上了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用该学院一位领导的话说:“市场变,教学也要变,一样的课程要有不一样的教法。”

工学结合 课堂里的集团

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复合材料0611班的一堂专业课上,记者看到这样特别的一幕:授课教师侯文顺教授摇身一变成为HWS国际材料公司的代表,委托复合材料0611集团为该公司选择适合生产的大型电视机外壳、航空玻璃、农用降解塑料薄膜等高分子材料。0611集团在接受了项目后,从集团总经理、集团技术总工程师、集团人力资源部到各自项目的执行经理与成员立刻行动起来,分层次召开会议,制定工作方案,并着手实施。该班学生黄志龙告诉记者:“老师把班级模拟成集团,让我们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尝试企业各种岗位角色。项目化教学培养了我们对于岗位的适应、迁移能力,还增强了就业信心,这样的课我们都很乐意上。”

记者从该学院副院长陈炳和处得知,近10年的高职课程改革基本上解决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但工学难以结合的问题始终存在。“我们实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采用项目化教学,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为核心,由学生通过独立采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等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给以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项目教学 图书馆热闹起来

路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记者发现这里座无虚席。成群的学生扎堆围坐在桌子边,面前堆放着各种书籍,学生们有的在查阅,有的在记录,偶尔低头私语。

采访中得知,自从该学院采用项目化教学后,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求信息,针对所做的项目,有目的、主动地去查找资料。学生几乎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四楼的资料室常常人头攒动。复合材料0611班池晓霞同学告诉记者:“项目化教学使我们忙碌起来!大家都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好像自从高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了。”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和突出能力目标的原则,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精心设计项目,注重引入企业背景、工作情景,转变师生角色,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据统计,该学院95.7%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反应良好。材料工程技术系侯文顺教授所教的《高分子物理》,实施项目教学后,“较高能力”学生所占比例由7.6%上升到75.9%,全班39个学生在完成30个项目时累计查阅了866种资料,有学生查阅的资料达78种。

师生互动 由灌输变引导

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学校下课铃都快失效了!”临近下课时,记者赶到教室门前,想亲眼目睹一下下课铃是如何失效的。

清脆的铃声中,老师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下面八九个学生一窝蜂似的涌上去把老师“堵”在了讲台上。学生们显然是有备而来,一上来就把早已圈画出来的疑点指给老师,老师就随手捡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停停,不时跟学生交流几句。直到上课铃响,学生们才不得不把老师放走。

学院学生工作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课程改革以后,再看不到老师踩着铃声进来踩着铃声出去的情景。校园里处处可见一群学生簇拥着老师,边走边讨论的景象,老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描述、解释,而成为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咨询师、引导者。有学生笑称:“以前是学生的市场,老师在灌输,下面没人听。现在我们有需求,已经变成老师的市场了,最近老师行情很好呢!

课改给老师的执教能力带来了挑战,把很多老师重新推到了学生的位置。侯文顺教授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后深有感触地说:“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老师的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都要增强。”为此,该学院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师资能力培训费,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执教能力。仅去年一年,该学院就组织了73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前往职业教育发达的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学习,很多老师利用寒暑假主动到企业考察培训。课改让老师重新扮演了一次学生,体验了一次当学生的感觉。

2008年8月5日《光明日报》)

怎样办好“农”字头职业院校

 

结构性短缺挑战农业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张玉文 潘光

 


最近,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遇到了一件“发愁事”:“我院种子专业共40名毕业生,却有80多家种子企业前来要人。帮学生选择一家好的企业,也要仔细掂量呢!”

随着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技术人才的紧俏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其实,不仅是农牧业比重较大的新疆,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农业人才同样紧缺。“城市绿化、食品安全,甚至是宠物饲养这些‘城市农业’都需要新型的农业人才,而且北京郊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更离不开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说,该院农学专业毕业生也是年年抢手。

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农业人才?现有农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

产业链不断延伸,

农业现代化呼唤新型人才

北京郊区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北京郊区近几年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功能不断拓展、链条不断延伸。”王振如介绍,北京郊区农业不仅通过科技支撑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种优化、效益提高,而且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奶类禽类、水产养殖、花卉苗木、观赏动植物等新产业层出不穷,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旅游的自然场所,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融入都市化的进程。

有关专家认为,农业的含义已不像传统理解的那样狭窄,农业人才的范畴相应变得更加宽泛:不再仅仅限于懂得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而且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和管理服务等“产后”环节扩展。

“目前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重要举措就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一条龙。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对于农产品开发、加工工艺、包装设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王振如说,农业职业院校不能一味因循守旧,固守着传统农业的培养方向,必须将人才培养功能拓展到第二、第三产业,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

农技人才短缺与饱和并存

农牧业经济在新疆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新疆的畜牧业发展迅速,自治区农业结构呈现调整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人才的需求类型和数量。

针对这种情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进行了一项社会用人信息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动物防疫、饲料加工等行业出现“结构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而传统的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则趋于饱和。

在辽宁,随着近两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专用玉米、优质水稻达到上千万亩,特色粮油小品种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增加农业产值的同时,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知识技能老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说,比如畜牧业发展迅速,按产业链顺序,依次就会出现养殖、防疫、饲料加工、食品机械维修、市场营销一系列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短缺现象,如果人才长期缺乏供应,对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利。李玉鸿认为,农业职业院校必须紧密结合正在深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把握产业信息,根据产业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毕业生供不应求,

农职院校人才培养受考验

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农业市场的日益活跃,使得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谈及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供不应求,王振如并不讳言:“原因之一就是农业职业院校数量较少,尽管现有的这些院校发展形势大都不错,人才质量也日益提高,但整体培养规模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质的飞跃,其关键是要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制约了我国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很多农村地区产业层次低、城市化水平低、非农就业岗位不足。

辽宁省2007年统计,开设有涉农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共15所,比2005年减少了3所;新疆13个地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各有一所农校,但现在独立升格并生存下来的只有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所。其实,农业职业院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过辉煌,当时“农”字头的中等职业学校有500多所,涌现出了一批办学质量高、有特色的学校,但后来出现滑坡,很多农业中专合并到了其他学校,弱化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专业,甚至完全消失了,对农业人才培养来说损失不小。

尽管发展道路曾经坎坷,但北京、新疆、江苏、辽宁等地的一批农业职业院校近年来咬定“农”字不放松,一心一意办好农学专业,实现了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多所院校在校生数千人,甚至达到近万人的规模,农业职业院校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既是农业职业院校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王振如说,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关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主动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培养出更多受欢迎的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2008年8月13日《中国教育报》)

   

应对产业升级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玉文 刘琴 潘光

 


“现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花色品种、口味等,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这种由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监控人才由谁来培养?农业职业院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一语道出了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使命。

更新专业结构是当务之急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年培养的园艺技术应用型人才很受欢迎,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在目前农科专业并不热门的情况下,这里的园艺专业依然生源稳定,逐年增长。“这说明并不是没有人愿意学农、务农,主要看学什么、务什么。”该院一名教师说。

据了解,部分农职院校多年来沿袭传统的农林专业,按照学科体系开展人才培养,开设的课程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跟不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扩展,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以北京为例,锦绣大地、朝来、顺鑫、三高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农业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迈进。

更新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已成农职院校当务之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业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水平,而且关系到农业职业院校自身的兴衰成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近年依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了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检验等50多个新兴农学专业,贴近市场的办学思路为学院赢得了发展空间。

改革培养模式是必需之举

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因循守旧。很多农业职业院校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为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由新疆昌吉州政府牵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与昌吉州畜牧局、11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昌吉畜牧学院,启动实施“百千万畜牧人才培养计划”,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州培养100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1000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1万名畜牧从业人员。这种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办学的新形式,给新组建的学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实习实训有企业主动提供场所,学生就业由政府统一安排,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开展农技培训是应尽之责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短期、业余、灵活的方式开展培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传递给农民,这既为农业职业院校拓展办学功能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是农业职业院校服务社会、服务“三农”应尽的责任。

武汉市农业学校,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为着力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期学员达102人,分蔬菜、养猪两个专业班,参加试点班培训的学员不仅更新了创业观念、拓展了发展思路,而且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明显,还帮扶周边的农户,成了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致富带头人。

很多农业职业院校师生还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开发出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功效。武汉东西湖区走马岭街良湖垸大队的黄运国过去长期种植一季水稻,经济效益低,参加水产技术培训班学习后,学到了虾稻轮作技术,带头在承包的低洼稻田里试养小龙虾,半年共产成虾1650公斤,每亩获纯利润950元。

2008年8月14日《中国教育报》)


 

农业人才培养呼唤政策支持

  中国教育报记者 潘光 张玉文 刘琴

 


“我是因为喜欢农业才来学农的,但是我周围的有些人就是为了有学上才来农校,学农是出于无奈的选择。”武汉市农业学校的学生小李说。

采访中,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负责人认为,农业的劳作条件差以及风险概率比较高,有不少人宁可去学就业后收入较低的职业,也不愿意在农业上辛苦一生。要办好处于弱势地位的“农”字头职业院校,需要得到政府强势的政策支持。

优惠政策鼓励孩子学农

国家级重点中职——武汉市农业学校,是该市唯一的农业中专学校,学校的畜牧兽医为省级重点专业,园艺专业为市级重点专业。但是学校设计容量2000人,在校生却仅有1500人。学校副校长罗志军介绍说,武汉农业企业很多,农学专业毕业生100%安排就业,但是,“城里的学生不学农,农村的学生跳农门,凡是家庭状况好一些的学生都不愿意学农业”。

2008年,武汉市政府发出文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对武汉市农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本市户籍学生免除学杂费。这就是说,农学专业的学生每年只要交300元的住宿费和200元的书本费,不仅免除了每年1400元的学费,而且所有学生还可享受每年1500元的伙食补贴。在武汉农校农学专业的招生中,全免学费和资助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罗志军认为,农业工作环境差,投入高,回报低,风险大,效益低。同时,农学专业创业缺乏扶持政策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学农的重要原因。对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深有同感。李玉鸿说:“老百姓让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不愿意选择农学专业。”

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负责人提出,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加快发展。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农业,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扶持农民子女就读农业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同时还需要加大助学金、奖学金政策的实施力度,争取覆盖到就读农业类职业院校的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

增强“农”字头院校吸引力

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愿意学农的生源有限,如何把农业职业院校做大、做强,是很多农职院校工作的重心。罗志军的观点是,这需要农业职业院校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为了改变农学专业的弱势处境,近几年,武汉市农业学校抓质量促就业、抓就业促招生,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有众多的毕业生在武汉市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等岗位上勤勤恳恳、艰苦创业,通过努力改变着自身的经济状况,也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农学专业的传统观念。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也说,农业职业教育要扩大服务面向,必须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快农业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步伐。这需要从加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高度,投入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政策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推动农业职业院校为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服务,造就新时代的新农民。

政府扶持“农”字头院校

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对于公益性很强的农村职业院校,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又十分有限。王振如认为,对于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应由市场去解决,但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应由政府调控。对农业职业院校,应实行和产业相对应的政策,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并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体现出向基础弱势专业倾斜的政策导向。

王振如举例说,农业属于条件艰苦、低收入的行业,因而农业岗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并不乐观。以北京为例,在农业岗位工作的人月收入平均也就1000多元,和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同时,在北京,高职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学费一律6000元。这样一来,“谁还选‘农’字头的院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建议,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后,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大大增强,相比之下,农业属于更加弱势和艰苦的产业,希望政府也能够给予农业高职院校类似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学生选择基层、选择农业,激励有志青年投身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

2008年8月15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建设示范院校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把示范院校建设真正落实到内涵建设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认真调研,去年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成为学院和地方政府、企业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成为学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以现有的校县、校企合作基础为平台,选择与学院开办专业密切相关的县()政府、企业为联谊点,按照优势互补、联谊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原则,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由省内外100个左右县、1000个左右企业组成的联谊会,形成紧密合作型、松散结合型、辐射互惠型三级合作联谊圈,积极探索技术服务型、研发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互惠合作模式。最终使全院每个教学系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10个县、100个企业,每个专业合作面理论上平均达到2个县、20个企业,以量的要求促进质的提升。这是一项旨在进一步推进校县、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打造工学结合平台的系统工程。

校县合作显特色。杨凌职院是一所农业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针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农户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县级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涉农院校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村型、专家大院型、企业带动型等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五种模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蔬菜选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家畜育雏、养殖、常见病预防、饲料与营养等技术。

学生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具体承担农业技术员工作,指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选育等工作,实现了专业思想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赢”。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43个县()建立了校县合作关系,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校企合作成亮点。“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目的是要实现三个新突破: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二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上谋求新突破;三是在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体系上谋求新突破。一年来,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7%。仅2007年暑假,全院到企业锻炼的教师就达到360多人次,累计8300多天;全院48个专业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达2880人,涉及企业600多家,遍布全国19个省()。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668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入紧密合作型的企业已有165家;学院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有40%来自合作企业;有119名企业管理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了学院的兼职教师;有11300人次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了相关的教学实习任务,占学院学生总数的86.9%1028名学生已在合作企业就业,占2007年毕业生总数的31.5%

20088月8日《中国教育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长三角高素质“首制”人才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举行单独招生考试时,吸引了1200多名考生,参加400个招生名额的角逐。为什么该院单独招生报名如此火爆?学院负责人认为,这得益于学院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首制”人才的概念。

所谓“首制”人才,是指某项产品完成技术设计后,在进行批量生产前,根据要求完成产品的工艺设计并加工出首制件,根据首制件完善产品技术设计与工艺设计方案,使方案能够适应批量生产要求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近年来,学院传承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的职教思想,在教学中强化“学做合一”的特色,同时根据长三角制造产业正从“制造外包”向“设计外包”提升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服务长三角的高素质“首制”人才。

学院按照“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思路,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了20个专业群以及80余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群面向一个职业技术领域构筑一个公共技术平台,通过对这个职业技术领域共性的技术基础和通用技能要求的分析,设置含有一组核心课程以及从技能到典型工作任务递进设计的综合实训项目,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在该平台基础上,再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即时订单”需求和学生与第一从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该院机械工程系依托多年来为南京汽车集团、金城集团生产配套产品和提供国内外加工服务的校办企业——南京高开特精密制造机械厂,建成了数控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机电类各专业提供生产型实训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实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及顶岗实习。在这里,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和工厂师傅的训练下,很快就能成长为一名具有较好技术理论基础的“熟练工”,毕业即可直接获得“机电一体化高级工”职业资格。

围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学院全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目前,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独特的“学做合一”特色,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实训在全院推行,并初步建立了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一体化机制。学院内涵建设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仅2007年就获得国家、省各类竞赛奖项近20项。

2008年8月22日《中国教育报》)


 

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卢兵  霍雄飞  唐永泽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自上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以来,至今仍然还是一件新生事物。从总体上讲,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较多地模仿和保留着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任务涉及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基地建设、质量控制、辐射能力等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高职教育教学制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着力建立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

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的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结合我院专业优势,从2006年开始,我们“以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经过调整整合,我院将原来的近80个专业整合为现在的19个专业群,并明确了每个专业群中的一个核心专业,从而形成了19个核心专业带动相应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5个核心专业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

基于这种思路形成的专业结构体系,与过去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一是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以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二是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增强了专业方向的岗位针对性,紧贴了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体系,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我们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

第二个环节,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例如,我院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其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还包括自动机与自动线、物流机械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3个专业方向。在该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机电一体化中级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构建起由6门课程、3项综合实训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教学体系,学生完成该平台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后,就能取得机电一体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续的专业方向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预就业去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全部的方向课程学习和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后,可以取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示范性高职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中的30门课程为试点,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往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回来后在自己所在的专业群中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本设计原则开发课程。

我们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订、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30门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建立30门课程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与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基于知识积累理念的实训与科技项目资源库,并使其中的多数课程达到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成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的“教学工厂”,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建设的校办企业和引进的校外企业,已经基本保证了机械、电气两大类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其次,要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化的实施运作机制,编制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建立了网络管理平台。这一做法实行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今年4000多毕业生在6月底就业率就达到了98%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学院定编、教学人员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特别对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对应专业群提出必须达到专兼职教师比例为一比一的要求,等等。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2008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十三)

 

VOD音视频点播

 

本馆精品音视频库/VOD视频库系统,收藏近200G约5000个音视频文件。点播前请先下载安装客户端组件TrueClient.exe,然后输入用户名/密码(均为guest)登录,点选目录树加号展开目录,然后选择文件进行点播。

使用时请登录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网站“电子资源中心”,访问地址请点击“本地资源地址”。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96.254:81/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32:81/

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25.47/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125/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